[勿忘原住民正名之路崎嶇,多元文化教育仍須努力]
近日全台掀起一波奧運熱潮,今年東奧可說是收穫滿滿的一屆,在場上賣力拚搏的臺灣健兒,其中有14位是來自於原住民族的好手;今日我們所熟悉#原住民族 ,其名稱背後是經過多年努力所爭取而來的正名,大家在與傑出的奧運國手們共享榮耀之時,也不忘向過去為了原住民權益走上街頭的前輩們致敬
臺灣至古以來歷經多次外來政權統治,從清朝至戰後的當權者對原住民族別上各種不友善的歧視性稱呼,戰後國民政府來到臺灣後,將原住民族稱為山胞,此稱謂沿用近四十年之久;直至1984年由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發起「原住民族正名運動」,提出將「山胞」正名為「原住民」,並希望擺脫社會長久以來的汙名化及提升自我認同;一直到1994年8月1號第四次修憲時,正式將憲法增修條文之「山胞」修正為「原住民」;2005年訂定每年8月1號為「原住民族日」,以紀念過去這段抗爭歷史及原住民族的主體地位。
時至今日的臺灣雖已是民主自由的國家,但社會上仍存在著針對原住民族朋友的歧視性言論以及不合理對待,正逢全台瘋奧運之時,有些新聞標題會將原住民族選手貼上勇士或公主之標籤,也會出現原住民天生就會運動等相關刻板性印象,這也代表著臺灣的多元文化教育仍需再努力,阿賢也曾在議會針對雲林縣內兩千多位的原住民議題,提出一些建議與要求。
🔶針對歲時祭儀:請縣府向雇主要求讓原住民的員工朋友請假回家鄉參加祭典活動。
🔸縣內原住民慶祝活動:應加文化教育,而非形式化的載歌載舞、吃原住民美食。
🔸針對性別教育:要求加入台灣原住民的多元性別觀,例如邀請原住民的性別團體來擔任講師。
正因這塊土地上有著多元族群的互動交流,才能形成臺灣文化的獨特性,也期許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尊重與包容,讓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們能夠更自在地生活。
⬇️看這裡瞭解更多 ⬇️
當我們與「台灣之光」共享榮耀時,請回想我們對台灣原住民做了什麼?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54136
從生蕃到原住民 正名路漫長
https://reurl.cc/9rAqQX
原住民族日之由來與意義
https://reurl.cc/ogb643